鸣虫顾名思义,是指能鸣叫发声的一类昆虫,我国的三大传统鸣虫分别是蟋蟀,油葫芦和蝈蝈。当今社会赏玩鸣虫渐成风尚,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等大都市,还是南京,杭州那样的中等城市,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朴归真的意趣。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有这样的诗句:“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阵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由此可见鸣虫文化的悠久历史。鸣虫的赏玩起源于北京,包括虫具,人工繁殖等,也就是说鸣虫文化即老北京文化。
鸣虫的种类繁多,虽都称为鸣虫,但鸣叫声却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原因在于它们发音器官的构造不同,即使是同类鸣虫,其发音器官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就鸣虫的发声原理来说,大致分为两类:摩擦发声和振动发声,而蟋蟀,油葫芦和蝈蝈等鸣虫为摩擦发声,它们的发音器官由复翅上的音锉,刮器和鼓膜组成。音锉长在复翅的内侧,是一排坚硬的锯齿状突起物,刮器是复翅内侧硬化了的边缘,摩擦时就好比锯子锯铁皮一样,鼓膜又称发音镜,长在复翅的中间,多数为圆形,起到共振的作用,音锉对刮器刮击越猛,复翅振动的强度越大,鸣叫声就越响亮,另外,音锉上锯齿的多少,鼓膜的大小都会改变鸣叫声。
鸣虫还可以分为树栖型和地栖型,树栖型有蝈蝈,竹蛉等,地栖型有蟋蟀,油葫芦等,地栖型鸣虫较树栖型鸣虫更多。树栖型鸣虫喜干,生活在高达的乔木上,有晒太阳的习惯,一般以树叶为食,地栖型鸣虫喜湿,生活在田野地表,阴暗的洞穴石缝中,白天休息,夜晚出来觅食,一般以植物的根和果实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