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隶属于腹鳍纲鲈形目石首鱼科,它们身体背部呈黄褐色,腹部由于鳞下的腺体而呈现金黄色,所以很多地方就称呼它们为黄花鱼、黄瓜鱼。大黄鱼臀鳍鳍条数为7-9条,一般情况为8条,尾柄较细长,长度是高度的3倍此外。大黄鱼腹部还有多列发光颗粒,从不同的角度看,腹部的颜色也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
大黄鱼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南起南海,北至东海中部以南,朝鲜西海岸和日本南部海域。
在交配产卵和受到胁迫的时候,它们会发出“嘎嘎”或者“呜呜”的叫声,当然啦,石首鱼科的鱼都是能叫的,它们要靠声音来互相识别,大黄鱼更是将这种本领发挥到了极致。
大黄鱼这响亮的叫声,是为了种族延续这种大事而准备的,销魂的叫声不仅能更好地识别和寻找同伴,还有助于刺激鱼群达到兴奋状态,然后交配产卵。每到产卵季节,当第一只大黄鱼“嘎嘎”吼出来之后,其他的大黄鱼就会应声而叫,“嘎嘎嘎”地就全部都游到了一起,叫声响亮,终日不断。
其中,雌鱼的叫声比较低,像是点煤气灯时发出的“哧哧”声;而雄鱼的叫声则比较高,像夏夜池塘里的蛙鸣一样。雄鱼之所以叫声更响亮,是因为鱼鳔两侧的鼓肌更加强壮,大黄鱼的叫声就是通过鼓肌的剧烈收缩敲打充满空气的鳔而产生的,而雌性大黄鱼是没有鼓肌的,可能是通过增减鱼鳔内的空气来发声。
当大黄鱼遇到胁迫时,它们也会敲打鱼鳔发出绝望的声音,这是大黄鱼的一种本能应激性反应,先是一通狂奔乱跳想逃脱,然后就是无助的“嘎嘎”乱叫,没过一会儿,它们的灵魂就会随着声音的消失而消失了。
“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这是清代诗人王莳蕙在《黄花鱼》一诗中对浙江省沿海一带渔民捕捞大黄鱼时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四大海产之一的大黄鱼(其它三个是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曾有着无比辉煌的捕捞产量记录和加工产业,如今却落入野生种群一鱼难求的尴尬境地了。
大黄鱼在各大分布海区一年四季都能见到,而渔汛则是在每年春秋的生殖季才形成的。渔汛时期,渔民们会根据经验,一网基本能捞起整个鱼群。这种捕捞方式传开后,大黄鱼种群一蹶不振。80年代之后基本就没有大黄鱼的渔汛出现了,大海中洪亮的“嘎嘎”声也就此绝耳。
而如今,海捕的“野生”大黄鱼可能来自人工增殖放流,其自然种群是否有恢复目前还有待观察。作为中国曾经四大海产之一的大黄鱼,沦落到如此境地,我们难道不需要重新认识大自然,好好反省自己么?
节选自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