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蚊鱼体长形,略侧扁,长仅15.5~37.5毫米。雄鱼稍细长;雌鱼腹缘圆凸。头宽短,前部平扁。吻短。眼大,眼间隔宽平。口小,上位,口裂横直。齿细小。头和身体均被圆鳞。无侧线。雄鱼臀鳍第三~五鳍条延长,变形为输精器。尾鳍圆形。原产美国东南部、墨西哥及古巴,因对消灭疟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虫有一定作用,而被一些国家移殖。
食蚊鱼顾名思义是吃蚊子的鱼,一昼夜能捕食200多只。因为能起到除害防病的作用,所以在许多国家安家落户。1911年引入我国台湾,1924年进入内地,并在很多省市自然繁殖。鱼体形似柳叶,尾柄宽长,侧扁,长2.5—5厘米。体色青灰,头宽吻尖小,无须,无侧线,背鳍起点后于臀鳍起点靠近尾柄,雄鱼的臀鳍部分鳍条变细形成交配器。对水温、水质无严格要求,适温为10—30℃,中性水。冬天水面结冰,水温在0-1℃时,活动下降,但是没有死亡。
食蚊鱼的食物为小型去脊椎动物、蚊子,生存水温在18到28℃。食蚊鱼的适应性极强,不仅可以生活于河沟、池塘、沼泽、水稻田等各种水体中,也能放养在小水池、假山水池、家庭种莲缸、插花瓶等小型水体里。喜栖息于混浊度较高的水域。能以鱼鳔发声,性凶猛。白天下沉,夜间上浮;每年4~5月由深水区游向近岸作生殖洄游。由于它无胃,消化道较粗短,在捕食蚊子幼体时可谓是狼吞虎咽。当水温适宜时,每条鱼一昼夜可吞食蚊子幼体40~100只,最多能吞食200多只,是灭蚊高手。(资料来自360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