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主要是因为声音是水下最为有效的能量传播方式,比光能、电磁能、热能等等都更为有效得多。海洋中绝大多数生命活动或自然现象都会发出各种水下声音。为适应水生环境,海洋哺乳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进化出了高度发达的发声和听觉能力。它们大都在水下频繁地发出物种特异性的声音,以进行个体或群体间的通讯、交流。
其中,所有齿鲸亚目动物还进化出了高度发达的回声定位(也叫“生物声纳”)能力。它们通过鼻腔的发声复合体(又叫“喉唇”)发出高频超声脉冲声信号。该脉冲声信号经由其头部的脂肪团(通常称为“额隆”)聚焦并向水中发射,碰到前面的目标物(如“鱼群”)后回声传至其下颌的脂肪腔,由下颌脂肪腔接收并传至中耳,再至内耳产生听觉反应,从而实现其定位、导航、觅食、探测周围的环境等回声定位能力。齿鲸亚目动物的外耳退化成一个小孔,被认为基本不具备声音接收的功能,其下颌脂肪腔就相当于我们陆生哺乳动物的外耳,行使声音接收的功能。
迄今为止,须鲸的听觉能力还未被详细地研究过,仅根据形态解剖学和行为学研究估计,须鲸的听觉频率范围在7赫兹至22千赫兹,与人类的听觉频率范围相当。相比之下,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听觉则灵敏得多,而且听觉敏感的频率范围非常宽。与人类高频听觉范围为20千赫兹相比,大多数海洋哺乳动物尤其是齿鲸亚目动物的听觉频率上限都在几十千赫兹以上甚至高达180千赫兹(如江豚)。其中,齿鲸亚目动物听觉最为灵敏的频率范围一般处于超声范围。
而鳍脚目动物,如海狮和海豹,并不终身栖息于水中,还需要到岸上交配或休息。那它们在水中和空气中的听力会不会有所不同呢?其实离开水中环境,鳍脚目动物在空气中也具有很好的听觉能力。在水中,鳍脚目动物听觉频率范围被认为在75赫兹至75千赫兹;在空气中,鳍脚目动物听觉频率范围被认为在75赫兹至30千赫兹。根据形态解剖学和行为学研究,估计须鲸的听觉频率范围在7赫兹至22千赫兹。
由于海洋哺乳动物都具有灵敏的听觉能力,而且听觉频率范围非常宽,因此各种海洋海洋噪声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成为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工作者的关注焦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