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头鲂(bluntnose black bream),又名武昌鱼,鳊鱼。学名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因其身体侧扁,头部很小,呈圆形,故曰团头鲂。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中型湖泊。
团头鲂体长165~456mm,属于中型鱼类,体态丰腴,成长快,最大可达3~5千克。
体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0-2.3倍。呈菱形,口端位,口裂较宽,呈弧形, 体呈青灰色。比较适合于静水性生活。
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中、下层水区。幼鱼主要以枝角类和甲壳动物为食;成鱼摄食水生植物,以苦草和轮叶黑藻为主,还吃少量浮游动物。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
团头鲂是草食性鱼类,以苦草,眼子菜,轮叶黑藻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要食物,也喜欢吃陆生禾本科植物和菜叶,还能摄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游动物,因此食性范围较广。一般从4月开始摄食,一直延续到11月,以6~10月摄食量最大。因其为草食性,且能在静水中繁殖,目前已在全国各地人工养殖。
一般2~3龄达性成熟,一般性成熟的雌性重450克;雄鱼重400克。
产卵期为5~6月,多在夜间产卵。产卵最合适水温为20~29℃,对水流要求不严格。淡黄色的卵微黏,能黏附于水草或其他物体上,因此其产卵场多在浅水多草的地方。
习称的“武昌鱼”本是鳊、鲂的统称。在湖北省梁子湖通长江的入口处,有一小镇樊口,古时称为武昌县。这里江湖相通,不少鱼群自由出入于江湖之间,湖中的天然食料丰富,是鱼类的重要肥育场所。樊口所产的“鳊鱼”以团头鲂为主,此鱼肉嫩脂多,尤为肥美,故古时有“鳊鱼产樊口者甲天下”的说法,到了武昌的人也必一品武昌鱼的滋味。武昌鱼是历代诗人的赞颂对象,有“南游莫望武昌鱼”,“九州横驰鲂有家”等佳句传世。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末期,吴主孙皓想从建业迁都武昌,百姓苦于逆流朝奉,朝内部分大臣纷纷阻止其迁都,左丞相为劝阻吴主迁都而授意,编了一首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从此,武昌鱼的称谓便流传下来。
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泉州市教育局http://jky.qzedu.cn/zhsj/pwdw/Y-L/jj-yl/TTF.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