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闻龟脚老虎牙,博得君王一笑夸。潮满蛤毛茸豆荚,泥香蚬壳吐桃花。”
——朱绪《昌国典咏》
自古以来,龟足在美食界就享有盛誉,南朝江淹作赋赞其“具品色于沧溟”,可以“委身于玉盘”。宋朝以后,龟足这种优质的海产珍品为人所熟知,南宋时期,最爱海味的杭州人一度把龟足与江瑶柱、香螺、和牡蛎等列为同等美味。
形如其名,龟足的外形像极了海龟的小爪子,除此之外,龟足还有很多别名。龟足青色的外壳和红色的肉体交织在一起,浑若紫色,因而又有“紫蜐”之名;其伸展的蔓足很像佛手,又被称为佛手蚶;又因其外貌颇像案桌上的笔架,福建霞浦人也称其为笔架;此外,龟足还有石蜐(jié)、狗爪螺、观音掌、鸡冠贝和仙人掌等俗称,皆因其怪异的长相而得名。
长期以来,龟足一直被误认为是蚌蛤类的一员,但其实龟足与贝类的关系相去甚远,却与虾蟹同属甲壳动物。龟足的身体分为头部和柄部两部分,黄褐色的头部由八块大壳板组成,基部有一排轮生的小侧壳板;中间的壳板打开后,龟足会从壳口中伸出细细的蔓足,摄取食物。龟足的肌肉堪称发达,可以自由伸缩,外部裹有细小紧密的椭圆形鳞片。
龟足很“懒”,常年固着在石头上不动弹,又喜欢种族比连,密集成群,这与牡蛎的习性十分相似,因此《闽中海错疏》记载:“石蜐生海中石上,如蛎房之附石也。”每到春季,龟足会集体翻身,腹面朝上,胸肢向外伸展,好似团团花朵。古人对龟足春季散漫舒展之状观察得十分仔细,有“石蜐生华” “应节扬葩”之说。明人杨慎的《石蜐赋》形容得最好:“此虫也类草,每春则生华”,好比“水妃璎佩,渊客簪查”。
春末日暖雨足,此时出产的龟足多而肥壮,体色青黑。下清水一焯,蘸点醋,或者来点芥末,把龟足放进嘴里轻轻地吮一下,让汁水充盈唇齿,再咬上一口,细嫩鲜美的龟足肉就不知不觉地进入食道,留下满满的意犹未尽。入秋后的龟足“每况愈下”到了冬季,龟足更加量少体瘦,人们就不再出去采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