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评分

服务指南

开放日: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开放时间:
日常营业时间:9:00-18:00,售票及入馆17:30结束。七八月份暑假及十一黄金周以及春节营运时间调整9:00-21:00,售票及入馆20:30结束。特殊活动日营业时间请留意官方网站和现场公告。

收费情况:
成人票160元/人 儿童票110元/人

地址:
浦东新区陆家嘴环路1388号

联系电话:
021-58779988

电子地图

起点:
终点:

上海海洋水族馆

查看公交路线 查看驾车路线
关闭电子地图
关闭地图导航
当前位置:场馆首页 > 科普百科 > 鳙鱼
科普百科详情页

鳙鱼

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的,给他一个鱼头。如果还不能,就两个。

鳙鱼:鬼怪还是美味?

并不是每一种好吃的东西,都拥有美丽的外貌。鳙鱼(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就是其中之一。


在丑这方面,鳙鱼也算是点满了天赋。图片:roughfish.com

这种生活在淡水里的养殖鱼类,从属于鲤科、鲢属,和鲢鱼是近亲,因为外观有黑色斑块、花纹,所以又被称为“花鲢”。原产于中国东南部的江、河以及湖泊中,不过因为养殖的原因,全国各地都有分布。鳙鱼的个头不小,成年之后可以长到30-40cm,几十斤的也不算少见。

这个大家伙,主要长着一颗巨大的头。鳙鱼的头,占了整个身长的三分之一,宽又厚的嘴唇还是个“地包天”。眼睛呢,则长在嘴巴和尾巴连线的下面,表情也是相当奇怪。


在被做成菜之前,鳙鱼的鱼头其实看上去相当不友好。图片:shutterstock.com

“鳙”这个字,以前就是指代可怕的怪物一般的鱼。在《山海经》里,有一种“鳙鳙之鱼”,“其狀如犂牛,其音如彘鳴”——跟牛一样壮,叫声像猪一般[注1]。而擅长描写各种奇怪食物作为情感铺垫的《楚辞·大招》中,则有“山林险隘,虎豹蜿只。鰅鳙短狐,王虺骞只”的诗句,想必这鳙也跟虎豹一样战斗力超群。一直到唐代,柳宗元在诗里还会写,“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鳙”[注2],他是不是在桂江秋水里看到了真的鳙鱼作者我是不知道,但按用典来看,大致也是说环境之险恶,丈人你慢点走喔。

依据这些来看,这鳙鱼,约莫也是难看到了可怕的境界了。在大家没有见过更加奇峻、“随便乱长”的深海动物之前,从水里倏地捞一条浑身黑花、头有两个巴掌那么大、眼神奇怪的大鱼起来,想想也是有点可怕呢。


不知道你害怕没有,我反正是怕了。图片:britannica.com

不过呢,《山海经》里面还记载着另外一种鱼,被普遍认为是真·鳙鱼的“前身”,鱃 (xiū)鱼:“似鲤大首,食之无疣是也”,大头的鲤科鱼,从动物学角度来看确实是没错的。在后来《上林赋》的记载中,又有提及鰫(róng)鱼。估计是经过了一番读音的进化,再加上本身崎岖的样貌,今天我们口里的“胖头鱼”,就背上了怪物“鳙”(yōng)这个“黑锅”。

实际上,鳙鱼的性情相当温和,安于湖泊、水库和池塘,主要以浮游动物(也有部分浮游植物)为食,非常适合和其它的家鱼混养。况且,头大有什么不好?对于吃货来说,鱼头之鲜,是永恒的美食追求。

鱼头之鲜,难以抗拒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虽然被奉为传统医学、药学的经典,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大致也是一本“能好怎”全集。古人讲求食补,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太吃古人那套玄学(还吃么?那……你开心就好,别吃保护动物),但“好吃”这一点,对吃货来讲,无疑才是文化精髓。

“鳙鱼,处处江湖有之。状似鲢而色黑,其头最大,有至四、五十斤者。味亚于鲢。鲢之美在腹,鳙之美在头,或以鲢、鳙为一物误矣。首之大小,色之黑自,不大相佯。”


鲢鱼(左)的脑袋和鳙鱼(右)相比显然小了两号。图片:societyforscience.org

鳙鱼,至少在李时珍的时代,就已经通过人工养殖而“处处有之”了。虽然山海经里面的“食之不疣”至今已完全无法考证,但是李时珍的“美在头”,却是千真万确的实践出真知。比起鳙鱼的近亲鲢鱼,鳙鱼的肉偏柴,并没有那般耐品,而且鲤科鱼类常有的肌间骨——即小刺,也很难让人尽情大嚼、享受鱼肉的美好。

鱼头鲜,鱼头美,虽然骨头甚多,但里面的内容可谓都是“精华”。鳙鱼鱼头尤其如此。鱼脑充满胶质、一口吸下去丰美无比;而鱼“脸颊”,喉边和鳃相连的两块“核桃肉”,则是又嫩又鲜。鱼头熬到骨头完全散架,一点点将头骨上附着的肉和皮吸走,这感觉只能说谁吃谁明白了。“鳙鱼头,肉馒头”,可不是白说的。

鱼头为什么好吃?比鱼身要高许多的脂肪含量可能是关键。鱼头里含的脂肪占了全身的40%左右,再加上肉皮中丰富的胶原蛋白,的确让人很难抗拒。奶白色的鱼头汤,其中的白色,就是脂肪乳化的结果。想要吃上真正醇美的鱼头汤,最好先把鱼头煎一下——烹调油中的脂肪、原料中的脂肪、肌肉组织中的一些水溶性蛋白质和骨骼中的卵磷脂溶出,肉皮中的胶原蛋白部分水解成了明胶分子,所以在锅内汤汁的不停沸腾的情况下,脂肪就被粉碎成细小的微粒,卵磷脂、明胶分子和一些具有乳化性的蛋白质起到了乳化剂的作用,形成了水包油的乳化液,所以鱼头汤也就变得乳白色了。


沙河鱼头煲里乳白色牛奶一般的鱼汤。图片:nipic.com

和其它动物脂肪不同,鱼头(乃至整条鱼)的脂肪都是相对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而鱼骨中的卵磷脂也是非常不错的营养元素。这么一看,鱼头还真是好物呢。有说法认为鱼头里面容易富集污染水源中的重金属——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受到污染的鱼,不分鱼头鱼身,整条都不能吃。

梁启超在北大的时候也爱吃鱼头,最喜欢的一道菜是鱼脑羹,晶莹的胶质非常鲜美。据说这道菜在北大被称为“梁老师脑”、“梁公脑”,菜名稍微有点细思极恐,现在也并不能在燕园的食堂吃到,不过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鱼头之鲜,各有千秋

鳙鱼是养殖鱼类。比起靠时令和自然的美食(比如雨后挖春笋什么的),养殖业加入了更多人们的辛劳和耕耘,但也因为如此,可以在更多的地方繁衍,并丰富所有人的餐桌。虽然原生于江南,但鳙鱼养殖一直可以到东北的查干湖。必须要提到,谭玉钧和钟麟先生于1960年解决了鳙鱼和鲢鱼的养殖技术,产量可以更大、更稳定,技术的改变对餐桌的影响可以十分深远。

对于来自天南海北的吃货来说,一定也有一道属于家乡的鱼头。同样的鲜,不同的材料和烹饪方式,却也是不同水土之上的丰富风情。

比如大名鼎鼎的剁椒鱼头。相传这是一个清朝数学家黄宗走乡下时的发明 [注3],却成为了湘系名菜。和鱼头的鲜嫩相得益彰的,无疑是剁椒之鲜辣。好的剁椒,要用上好的小米椒,在自家的泡菜坛里充分发酵,切碎之后与鱼和其它调味料同蒸,发酵过的小米椒辣味更香醇,和鱼变得般配起来。


红红火火的剁椒鱼头。图片:singtao.ca

当然,同样辣口的,还有流行于四川和重庆的鱼头火锅,不过鱼头火锅的历史可要比剁椒鱼头新近多了,秉持着“什么都能烫火锅”的精神,90年代之后才逐渐流行开来。

慢炖出鲜的砂锅鱼头汤则是尽量地保存了鱼的本味,而这样的做法,也必须要得益于新鲜的食材(不再新鲜的鳙鱼会有较强烈的腥味),在鱼米之乡最为流行。夏季是鳙鱼的繁殖季,也是它们快速成长、最为肥美的时节,捞一条鲜鱼,炖一锅奶白色的鱼头汤,再切上几块豆腐同煮,汤浓豆腐嫩,是绝好的搭配。


鱼头豆腐汤,看上去就无比鲜美。图片:elycn.com

到了东北查干湖,人们会在严冬的冰面上凿开洞,布下几公里长的疏网,然后用马车拖上来数千斤的鱼获。这种可以上溯到辽金时期的仪式,便是“查干湖冬捕”,捕获的也多为鳙鱼,也有鲢鱼和鲤鱼。在寒冷地区的鳙鱼,生长期更长,很多都是三五年的大鱼,鲜味物质更为浓厚。而东北的烹饪风格,则为鳙鱼增添了几分粗犷。比如鱼头泡饼,用充满东北风味的大酱炖酥,食完鱼之后,浓香的汤料则蘸新出炉的烙饼,鲜味裹着酱香,在豪爽的吞咽中同时满足胃和心灵。


光是蘸着汤料的饼就已经足够美味了。图片:nipci.com

冬捕,既是渔获,也是仪式(当然现在也是景点了),让人们记得,我们如何与自然相处,又如何用美食将自己与自然相连。当然,豪爽的东北土豪花了好几万买“头鱼”的“鱼头”,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就不知道买家有没有真正从那个鱼头中尝出加倍的鲜美啰。

好了,看到这里,鳙鱼这种丑得像怪物的家伙,有没有让你更喜爱一些呢?

 

 

 

 

  • 文章转自果壳网
友情链接
数字科普场馆

微信扫一扫

科普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