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位于我国东南海岸长江入海口处,是祖国的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那么,崇明岛始于何时?又是由什么冲积而成的呢?
关于崇明岛的形成,有这样一个传说: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漂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小沙洲,最后连成片成为崇明岛。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并非崇明岛形成的真正原因。要揭开这个谜底,我们还得追溯到2300万年之前。当时的华夏地势是东高西低,我国的东部地区是一片片巍峨的山峦,平均海拔达到5000多米,而西部则几乎是0海拔,之后,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加剧,导致了华夏地势的大逆转,形成了今天这样东低西高的地势格局,从而奠定了崇明岛形成的地质基础和空间位置。至260万年前,东海形成,长江由西向东切穿巫山,并贯通金沙江等干支流,逐步演变成在本区域奔流入海,此后,长江带来的大量泥沙,经流水的侵蚀,搬运,最终因入海口咸淡水交汇,导致水流的流速减缓,最终发生积聚沉降。
泥沙除了受到这种物理沉积方式影响之外,还受到化学沉积方式的影响: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携带胶体的大陆淡水遇上富含电解质的海水时,就会中和吸附,形成絮凝现象从而加速沉降。除了上述两种导致泥沙沉积的方式以外,潮汐对泥沙沉积的影响也不可小觑.经过如此的“沧海桑田千万年”崇明岛终于“积沙成堆岛始成”,于1400年前的唐朝武德年间破水而出!
婴儿时期的崇明岛还只有东沙,西沙两块小沙洲组成,在这1400年的漫长变化里,崇明地区相继有上百个涨塌不定,时隐时现的沙洲出没,以至于在元明两代,造成了崇明县城先后在四个沙洲上的六建五迁。直至明末清初,这里才集合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岛。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崇明人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多次实施了大规模的促淤保滩和围垦工程,崇明岛的面积迅速从原来的600多平方公里增长为1267平方公里,成为了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
为什么崇明岛南边宽,北边窄呢?形成这种地理形态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东海的长江水发生了向右,也就是向南流速增快的现象,而北面流速减缓,水流的流速越缓,则泥沙越沉积,从而形成崇明岛今天的曼妙身姿!由此可见崇明岛是天人合一的经典之作!
如今的崇明岛,水洁土净、空气清新,被誉为“太平洋西岸难得的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等。未来的崇明三岛,还将被划分为七大功能区,是集休闲度假,国际会议,科学研创,海洋装备于一身的生态岛。展望未来,生态岛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