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百科库 > 凝结和蒸发
科普百科详情

凝结和蒸发

水有三态:固态为冰,液态为水,气态为水汽。夏天黎明,叶片上的晶莹露珠;冬天清晨,房瓦上的银色白霜;这些都是大气中水的不同状态。大气中的水究竟以哪种形态出现,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

  当温度升高时,液态的水分子能脱离液面跑到空气中去,成为水汽,这个过程叫蒸发。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时,固态的水也可直接变成水汽叫做升华现象。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超过该温度下的最大容纳量时,过剩的水汽就会变成细小的水滴从大气中分离出来,叫做凝结现象。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过剩的水汽会直接变成冰晶,叫做凝华。

  水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时,伴有吸收或释放能量的过程。汽态水所含的内能最大,而固态水所含的内能最小。1克水蒸发为同温度下的水汽要吸收597卡的热量。反之、大气中的1克水汽凝结为水时会释放出与上述数字相同的热量。这种当温度不变时,单位质量的物体从一个相态转变到另一个相态(液体转变为气体或固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物理学上称为潜能。水物质相变时的热量变化,对各种云系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台风、雷暴等强天气系统的发展更是有着重要的影响。

  影响蒸发的因素很多,最基本的因素是水源,即要有开旷水域、雪面、冰面或者潮湿土壤植被等。没有水源就不可能有蒸发,例如在沙漠中,实际蒸发几乎接近于零。

  蒸发面的温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蒸发速度。蒸发必须消耗热量,在蒸发过程中如果没有热量供给,蒸发面就要冷却,使得蒸发面上水汽压降低,于是蒸发减缓或停止。

  此外,饱和差(E—e)、风速、蒸发面的性质和形状都对蒸发有一定的影响。

  与蒸发过程相反的是凝结过程。即水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首先要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同时还要有凝结核存在。

  要满足第一个条件必须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使水汽压增大,或降低温度,使饱和水汽压减小。要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只有在具备蒸发条件,且蒸发面温度高于气温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在自然界中,如冷空气移至暖水面时,由于暖水面迅速蒸发,可使冷空气达到饱和。秋、冬早晨发生在水面上的烟雾现象,原因就在于此。又如雨过天晴,潮湿地面受日光照射后,蒸发加强而达到饱和。减少饱和水汽压的方法主要是降温。气温降到露点或露点以下时,就能达到饱和。自然界中,绝大部分凝结现象是产生在降温过程中的。大气中常见的降温过程有以下几种:辐射冷却、绝热上升冷却、与冷的地面接触而冷却等等。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除需要满足e≥E外,还必须有液体的、固体的或气体的微粒,作为水汽凝结的核心,这些水汽凝结的核心称为凝结核。实验证明,在纯净的空气中,温度虽然降低到露点以下,相对湿度超过了100%,仍不能发生凝结,而在不干净的空气中,只要有少量的过饱和,就可有凝结现象发生。凝结核能促进凝结的主要原因,是凝结核吸附水汽分子的能力比水汽分子之间的相互并合力要强。同时,凝结核的存在使水滴半径增大,曲率减小,从而使饱和水汽压减小,容易发生凝结。对吸湿性凝结核来说,吸水以后,形成溶液,使饱和水汽压减小,甚至当相对湿度接近100%时,就会有凝结现象发生。

友情链接
数字科普场馆

微信扫一扫

科普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