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百科库 > 多肉植物的生存策略(二)
科普百科详情

多肉植物的生存策略(二)

自从植物离开水,“登陆”占领大地开始,它们一直向着越来越干的地方挺近。并且进化出奇特的适应力,来帮助它们达成这个目的。如今,陆地表面三分之一左右是沙漠,而且还在迅速蔓延。不过植物已经演化出非凡的策略,能在最干燥的地方生存。

干旱地区的植物,为适应环境,演化出各种奇怪的外形,这是对严酷环境的直接反应。这些植物在烈日下采集所需要的阳光,同时它们还必须保持住水分,很多植物把绿色的茎干或附有蜡质的叶子变成储水的“容器”。

翁柱(Cephalocereus senilis)英文名“The Old Man Cactus”,原产于墨西哥,它的体表覆盖一层厚厚的白毛,白毛不仅制造了荫凉,还把空气循环限制在了茎的周围,从而减少水分散失。

而在更加炎热干燥的气候下,有些多肉植物竟完全躲开了烈日。橙黄棒叶花(Fenestraria rhopalophylla)也叫五十铃玉,原产自卡拉哈里沙漠。它把自己身体的大部分都埋在了土里,只有钝平的叶尖露在外面,每个叶尖上面都有透明的小窗,让阳光透进竖直的叶子里,照到有光合作用的绿色部分,所以它还有另一个名字“Window Plant”。其实有着同样结构的还有十二卷属的玉扇(Haworthia truncata)、玉露(Haworthia cooperi var. pilifera)。

有些多肉植物的生活环境干燥的出奇,它们有更极端的方法——没有叶子。有些多肉植物有褶状突起,所以暴雨时这些脊棱能趁机吸饱水分,并且能够扩展以保持水分。这种种类的茎往往胀大的程度相当惊人,如大戟科的晃玉(Euphorbia obesa),几乎成了球状。一定体积之下球状的表面积最小,这就使得植物能够最大程度地储水。

黑王丸(Copiapoa cinerea)一种来自智利北部的植物,在那里从不下雨,但它真的不需要雨水?事实就是那么神奇。通过显微镜,我们发现它有着成千上万参差的微小结构,上面能凝结晨露,这样黑王丸就能收集水分。这点上,来自阿根廷的松露玉(Blossfeldia liliputana)可谓是做到了极致。在显花植物中唯有它能忍受完全干燥的条件达数月之久。而只要有一场阵雨或有一点儿水,它就会恢复生机绽放出小小的花朵。

在许多干旱地区,植物要成年累月的忍受干旱,它们降低自身的新陈代谢,进入到一种休眠状态。然而当甘霖终于到来时,这些植物又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干瘪的组织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分,当其展开后,这些水分就被用于生长。

沙漠中,雨水最为壮观的产物就是绚烂的色彩盛宴。干旱地区的植物花朵和其他地方的一样多彩,它们在再次变干前必须迅速吸引授粉者。纳马夸兰是最著名的赏花圣地。在8-9月份,纳马夸兰迎来了它的“春天”。这个半沙漠地区忽然魔术般地变成花的海洋,令人眼花缭乱。这里有1000多种多肉植物,它们是纳马夸兰最具魅力的植物。在这里最主要的多肉植物是松叶菊属(Mesembryanthemum)的植物。

多肉植物需要不停得对抗恶劣的气候环境,然而它们生活的地区可不仅仅只有植物,依靠植物赖以生存的动物们也和它们生活在一起。关系是否融洽呢?请看下回分解。

友情链接
数字科普场馆

微信扫一扫

科普行下载